“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7月28日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依托三峡大学立项建设,同年12月,经过专家组论证,实验室建设计划被正式批准,于2009年4月18日通过验收。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致力于解决三峡库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岩土力学基本理论研究为基础,重点研究水库蓄水与运行、降雨及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构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防治及管理水平,完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等理论与技术,形成较完整的地质灾害学理论体系,成为国内外解决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的主要单位之一,成为全国地质灾害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针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特点,形成了库岸边坡岩土力学理论与方法、水库滑坡成灾机制的物理模拟、水库滑坡计算理论及应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边坡植被防护与生态修复、地质灾害智能视觉监测等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实验室依托单位三峡大学位于世界水电之都—湖北省宜昌市,周边分布有三峡、葛洲坝、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且为中西部地区的衔接地带,具有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在教育部、湖北省和国家电力公司的支持下,经过建设和发展,三峡大学在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应用、水工结构工程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实验室依托的主要学科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态学等。实验室研究成果有效地支撑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13年)、土木工程学科(2019年)和水利工程学科(2014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学科为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2011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生态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获批首批湖北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012年)、水利工程学科成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2014年)、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三峡大学技术转移中心)(2014年)、建成了水电工程智能视觉监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13年)。
经过长期建设与发展,实验室形成了由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背景的交叉融合研究队伍。现有固定研究人员86名,其中教授32名、副教授41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5名,35人具有海外访学和研究经历。近年来,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以及联合基金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专题,973项目专题(子题),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省部级项目,其他厅局级纵向项目及开放基金等纵向项目200余项,到帐总经费达到8000余万元。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开发发明专利5项,科研成果转化10项,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20余亿元。获国家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其他奖励30余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13部,主编和参编行业标准和规范16部。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
本实验室是国内最早、最系统的长期从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的特色实验室,在三峡库区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滑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拥有国内最大的滑坡降雨物理模型试验平台、全套的岩石力学、土力学及粗粒土试验设备,针对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在岩体卸荷非线性、非饱和土力学、岩土流变特性、库水和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崩塌滑坡长期监测基础数据库共享平台以及生态护坡技术等方面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科研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经过长期的科研积累,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预测预报、应急抢险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实验室是国际滑坡协会的会员单位,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与香港大学、加拿大Alberta大学等单位开展了持续性的国际合作研究。目前,重点实验室还承担着三峡库区50余个滑坡的专业监测预警工作。
经过多年的研究很实践,实验室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水库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基地,丰富了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体系,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为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培养了一批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以及管理人才,主编和参编的行业技术规范推动了行业技术发展,为长江经济带的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网址:http://geoh.ctg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