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学位点介绍 >> 正文

    学位点介绍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

    发布人: 时间:2015-03-09 点击量 :

    三峡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源于1970年湖北省西陵峡岩崩调查工作处(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与1978年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系,本学科经过近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于2005年开始培养地质工程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得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2001年国家批准成立了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拥有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

    现拥有教学科研人员4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9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6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形成了以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牵头的,以中青年为主体的,有较深学术造诣和较高科学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本学科经过40年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方向已基本涵盖了一级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特别是形成了环境地质及灾害防治等研究方向: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其数学物理模拟方法、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地质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方法和理论研究等。

    在科学理论研究方面,依托国家和省部重大工程项目,进行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隔河岩库区、移民迁建交通、城市建设等许多重大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了岩石工程地质特性、边坡稳定性、极端冰雪条件下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治、降雨及库水对不同类型边坡失稳的触发机理研究、远程位移自动化监测新技术的研究,自主研发了国内外首台非饱和土蠕变仪,研发了室内大型降雨滑坡物理模型试验平台。首次提出了非饱和土流变的概念,揭示了水库型滑坡的库水位动态响应机制;提出了一套包括考虑坡面径流、降雨入渗及库水位变化共同作用下岩土体非饱和-非稳定渗流全耦合滑坡渗流计算以及基于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的滑坡稳定性计算的数值模拟方法,提出了岩质滑坡失稳破坏的声发射预报判据。

    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方面,将光纤传感技术成功应用于滑坡浅层土体的变形监测,成功地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滑坡地表变形监测;采用3S技术,运用通信与组网、音视频处理、宽带卫星通信技术,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抢险远程指挥信息系统。首次在国内成功地预报了 1985 6 12 长江西陵峡新滩约3000万立方米土石的大型滑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新滩滑坡观测尖兵光荣称号,其科研成果新滩滑坡的临阵预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纵向项目20余项、横向项目150余项,科研成果转化20余项,科研总经费4453.2万元。论文被SCI/EI收录116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获发明专利3项。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近五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3人,博士研究生2人,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毕业研究生人均发表论文2.4篇。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水利水电、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各个工程领域,一批优秀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学术骨干、兴业英才。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与日本京都大学、法国克莱蒙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法国杜威矿业学院、法国国立路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Geo-slope公司、Itasca公司等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法国克莱蒙大学联合开发PANDA-Ⅱ动力触探仪,和香港大学从事三峡库区滑坡机理方面的联合科技攻关,和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从事清江滑坡机理方面的联合科技攻关研究工作。2005年协办重庆地质灾害会议,2006年主办“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承办GeoHube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第三届全国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学术研讨会及第八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等。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科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拥有10MN多功能大型三轴仪、200T长轴实验机、大型室内人工降雨滑坡试验平台、PANDA动力触探仪、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三联固结仪、三轴剪力仪、十字板剪力仪、粗粒土三轴实验系统、GDS非饱和土三轴实验系统、RMT岩石三轴实验系统、岩石流变实验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

    本学科已成为三峡地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后三峡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提供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本学科将进一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高水平优秀人才和科研成果、科技攻关能力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